暑期的建辉公益行,当然离不开孩子。
8月12—13日,建辉公益行迎来了一场特别活动。建辉慈善基金会理事张大平,爱心人士丁怡、文剑飞、李海镛、林新德等带着他们的孩子,在建辉的理事兼顾问黄晓丹及执行秘书长石敏的陪同下,一行13人前往株洲,走访了当地的行善者和纯善少年。
Day1 :走访行善者
8月12日,公益行的队员们早早来到国家一级画家,唐先华老师开办的绘画公益课堂。这里,是唐老师在株洲市荷塘区开设的五间公益课堂的其中一间,平时,唐老师便在这些课堂中轮流穿梭,义务指导当地的留守儿童画画。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唐老师就开始关注贫困儿童,长期免费教授孩子们学画画,并为他们提供学习用品和午餐。
唐老师指导孩子们画画
2002年,唐老师因工作调动来到株洲,开始给周边的孤寡老人和残障人士送粮油肉菜,每个月两次,雷打不动。上门送物资时发现对方家里灯泡坏了,电器坏了,随见随换。
20余年来,唐老师帮扶的孤寡老人和残障人士超过 500 位,为逾百名老人养老送终,免费授课的留守儿童更是不计其数。此外,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救灾现场,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为了做公益,至今他已经投入自己卖画所得的800多万元,为此得了一个外号:疯狂义工。
唐老师为大家介绍公益课堂的情况
在唐老师开办的公益课堂,大家看到他资助过的孩子们写来的感谢信堆成了小山。小队员们在唐老师的指导下,现场挥毫,还和大家一起读感谢信,感受同龄人对唐老师的那份感恩之情。
小队员的现场作品
随后,队员们又跟随唐老师一起给孤寡老人送菜。唐老师说他每天凌晨三点前就赶到农批市场,确保能以批发价买到肉菜,即使这样,每天也得花4000多元。走访中,几位孤寡老人都感激地说十几年来幸好有唐老师每个月两次的“送货上门”。
建辉捐助人捐赠的三轮车,是唐老师行善的得力助手
紧接着,队员们来到芦淞区白关镇白关书院走访罗立新老师。罗老师也是一位职业画家,他从小酷爱绘画,却因家贫只能趴在窗台上偷师学艺。后来,他幸得名师指导,实现了画家梦,也从此开始了义务教学之路。
2006年,罗老师在天元区租了一间房子,开办了第一个公益美术培训班。2015年,他又花了20多万将自家位于白关镇的老房子改造成书画院,免费招收有志于学习美术但家庭困难的孩子。同时,他还在 6 个乡村小学义务教授美术。
罗老师指导孩子们学习剪纸艺术
17年来,罗老师开办培训班、到学校支教,累计帮助了 17000 多个孩子。为了维持培训班与书画院的运作,他不仅投入了自己卖画的收入,还下地耕种,同时打两份工。让他特别欣慰的是,从书画院出去的孩子有不少考上了大学,有的还会利用节假日回来帮忙。
罗老师带领大家参观书画院
走访中,罗老师谈到自己这辈子的理想就是建一个没有门槛的书画院,帮助农村对艺术感兴趣,却又求学无门的孩子实现梦想。为此虽然遭受了许多困难,生活也过得很清贫,但内心却无比充实,快乐。
罗老师为大家分享自己的行善经历与感受
一个上午下来,队员们亲身感受到两位行善者既朴实又高贵的慈善生活与精神,张大平理事感慨道:“走访行善者,比任何说教都要震撼,是一堂真实且宝贵的人生课程。”
张大平理事为罗老师送上建辉“致敬人物”牌匾
下午,队员们来到株洲市爱心志愿者联合会三楼会议室,与受邀前来的行善者唐先华、易跃平、王永恒、肖力杨、林勇、彭泽良夫妇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大家聆听了行善者们的行善经历与心声,近距离感受他们以行动诠释善良的人格力量。
交流会合影
会上,大家还为三季度过生日的两位行善者唐先华和易跃平举行了一个简朴的生日会,孩子们为他们送上鲜花,志愿者代表捐助人为他们送上生日慰问金。在轻快温馨的生日歌中,大家一起度过了一段暖流涌动的美好时光。
大家为两位行善者送上生日祝福
Day2:走访纯善少年
第二天,队员们兵分三路,走访了株洲地区的7位纯善少年。这些孩子,都生活在父母功能不健全的家庭,有的父亲去世,有的父母离异,有的父母一方患有精神疾病,无法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孩子大多数时间都交由祖辈照顾,更有甚者是寄居在亲戚家。
丝冰、丝音姐妹是这些孩子中的其中两个,她们的父亲已经去世,母亲有精神残疾,生活起居需要人照顾。一家人没有房子,姐妹俩平时就辗转寄居在舅舅和小姨妈家。
队员们在姐妹俩的舅舅家见到了她们,舅舅家的居住环境并不好,看得出来,一家人的生活负担很重。早早品尝到生活艰辛的小姐妹,都非常乖巧懂事,手脚勤快,尽量为舅舅一家分担家务活和农活。见到远道而来的客人,姐妹俩有些害羞,但非常礼貌地接待了大家,和大小朋友们开心交流。
队员们和纯善少年交流,了解她们的生活与学习情况
这次走访,让小队员们看到了同龄人的另一种生活,对生长在农村的孩子也有了更深的了解。虽然接触的时间不长,但却给了他们从未有过的心灵体验,在他们的成长路上留下了一道特别的印记。
短暂的见面,是友谊的起点
两天的行程很快就结束了,但行善者们的点点滴滴却给队员们留下了无穷的思绪。回程中,张大平理事再次感叹,一个人能做几次慈善已经不简单,但是这些行善者却把帮助他人当做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坚持了少则十几年,多则几十年,“让人感受到平凡与伟大的强烈冲击,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这也是我们毕生要去修的课程。”
而对于孩子们来说,两天不同的走访不仅是与众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善的传承。正如队员中的家长们所说,这是对孩子们最好的心灵教育。





